王恭嘎嘣了之后第二证券,东晋朝廷的东线威胁得到了彻底化解。作为此次战斗中的最大功臣,刘牢之终于如愿以偿,获得了都督兖、青、冀、幽、并、徐、扬、晋陵诸军事的职务,成为了北府军的实际领导者。然而,东晋朝廷并没有真正信任他。虽然给了他军权,但治民之权却依然牢牢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,刘牢之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。
与此同时,西线局势依然紧张。桓玄的军队已经逼近石头城,殷仲堪的大军也到了芜湖,而司马元显则紧急调派了丹杨尹王恺等人,征召京邑的数万百姓前来支援,誓要守住石头城。然而,东晋朝廷过于担忧了,桓玄和杨佺期由于刘牢之突然的反叛,反而不敢贸然进攻。他们的威胁只是虚张声势,意图再次试探东晋朝廷。两人上表称王恭是被陷害的,要求朝廷诛杀刘牢之。
展开剩余80%面对桓玄和杨佺期的请求,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并没有急于回应。尽管他们并不信任这两位前敌军将领,但他们知道,除非这两人发动强攻,真正威胁到朝廷的安全,否则他们不会轻易答应。毕竟,桓玄和杨佺期只是发发牢骚,朝廷自然不会为了一些言辞而自断一臂。
不久,刘牢之带领北府军气势如虹地赶到了新亭,桓玄迅速识趣地回撤至蔡洲,以避免与刘牢之正面冲突。眼看局面逐渐趋向僵局,桓冲的儿子桓修此时在朝廷的禁军中担任左卫将军,他立即向司马道子提出了一个主意:既然东路能招安,西路也可以效仿,桓玄和杨佺期本就是王恭召集的,现在王恭已死,招安他们的时机更加成熟。这样一来,既能削弱他们的威胁,又能为朝廷消除西线隐患。
司马道子觉得这个建议可行,于是决定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,召回雍州刺史郗恢担任尚书,将杨佺期升任都督梁、雍、秦三州诸军事,并给予他雍州刺史的职务。同时,任命桓修为荆州刺史,并命令刘牢之派遣一千北府军护送桓修上任。
不过,桓修的最终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担任官职,他通过这一举动不仅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权力,还巧妙地为桓玄在荆、江两州的地盘做了铺垫。与此同时第二证券,殷仲堪则被任命为广州刺史,他不得不为桓家让位。
在这个过程中,殷仲堪终于意识到,如果继续这样下去,他将成为第二个王恭,因此立即下令加强攻势,准备继续进攻建康。可是,杨佺期和桓玄两人已经不再有继续革命的意图,他们如今的目标已转向自身利益,尤其是桓玄和杨佺期都已得到朝廷的高位。最终,三方之间的紧张关系爆发,彼此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。
三方因利益纠纷最终达成协议,交换儿子为人质,签署永不背叛的盟约。桓玄被推选为盟主,三方一致拒绝接受朝廷的新任命,联合为王恭鸣冤,要求诛杀刘牢之和司马尚之,并抗议殷仲堪的降职调任。朝廷为了避免更大规模的冲突,最终选择妥协,恢复了殷仲堪的荆州刺史职位,并对他进行了安慰。尽管朝廷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平息西线的纷争,但局势依然复杂。
桓家、杨家和殷家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内外角力,东晋的许多老门阀势力未能在这一过程中从中受益,反而被边缘化。而从中获益的刘牢之、桓玄和杨佺期这些外来势力,在变革中迅速崛起,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。
随着桓玄在荆州的稳固势力,杨佺期和殷仲堪的斗争愈加激烈。杨佺期多次试图拉拢殷仲堪,但殷仲堪却因害怕桓玄而始终保持距离。杨佺期此时对殷仲堪心生怨恨,认为殷仲堪的犹豫不决可能导致他们的失败,而桓玄的逐渐崛起让杨佺期感到巨大的威胁。
最终,桓玄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布局,不仅消除了与杨佺期和殷仲堪的所有矛盾,还成功地将这两者排除出荆州。朝廷虽然尝试调解,但也意识到他们无法直接挑战桓家的权力,因此默许了桓玄在荆州的强势地位。这一切的背后,桓玄通过一场场精心的斗争,为自己的家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